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成立于2003年9月17日,由原“安徽第一镇”——常青镇撤镇设街而来,东接徽州大道,西临金寨路,北连太湖路,南至312国道,区域面积2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6万,户籍人口4.99万,下辖9个社区。近年来,常青街道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合肥市委《关于加强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意见》(合发〔2019〕1号)等“1+8”文件、区委“1+3+6”文件精神,始终坚持党建统揽、红色领航,抓好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高效率治理等各项工作。结合街道工作实际,创出了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工作的常青版本——“红五星”基层治理模式,突出做好“红色领航”“五治同步”“星级考评”。
一是体制改革,夯实制度基础。根据区委统一部署要求,常青街道在全区率先启动并完成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实行内设机构“大部门制”,凡职责职能相近、工作交集较多的,全部整合归口至一个大部门。坚持以效能为先、实绩为先的原则,街道“一办七部两中心”全部实行“五个一”管理,即:建立一套工作“三单”,再造一套服务流程,实施一批“头雁工程”,一位班子成员分管,一个部长统筹兜底。通过大部制改革进一步破除部门壁垒、优化工作流程、提升办事水平、增强服务效能。
二是加强创新,提升党建成效。首先,凝聚党员力量。设立“红管家”,完善“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网络,特别是大力整合以往不想履职的、没有平台去履职的辖区党员力量,增强他们的政治感、荣誉感、家园感、归属感,把广大党员安在一线、冲在一线,形成强大的带动力。建立“睦邻·老书记工作室”,凝聚老书记、老党务工作者的力量,形成“传帮带”的良好氛围。其次,完善网格基础。按照“十分钟管理全覆盖、零距离服务全方位”的要求,科学划定街道、社区、基础网格“三级网络”,每个网格实行“1+2+N3+6”模式:1,指网格长,由社区两委班子成员担任;2,指两名网格管理员,由社区中层干部担任;N3+6,指每个网格内的“三岗六大员”(党员先锋岗、居民乡贤岗、社团志愿岗,政策宣传员、民情信息员、文明劝导员、纠纷调解员、工程维修员、安全巡查员),将凡是在社区发放工资待遇的,以及“两代表一委员”、居民代表、乡贤、业委会、物业公司、购买服务的社工、志愿者、结对共建的省厅市局区直部门人员,全部下沉到基层网格,认领“六大员”,实行积分管理和星级考评,前端共治,力量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我街薛河湾社区是包河区大共治的1号网格。目前,全街9个社区共675名“三岗六大员”挂牌上岗、在网格一线履职尽责。
三是强化服务,落实群众诉求。搭建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党员服务群众的政治引领、教育引导、活动对接、制度运行四类平台,紧紧抓住居民乡贤、社会组织、志愿者中的先进分子,发展他们成为服务群众的主体力量,把现有的村居干部“1个人服务10个人”变为“6个服务5个人”。完善服务制度。建立完善上门入户、议事协商、限时服务、文化熏陶等制度,着力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目前,全街已建成淝南、凌大塘、竹西“红管家”服务驿站3个并开放运营,成为“红色物业”管理、党建带妇建带团建的典范。建立、完善街道和社区两级党群服务中心,丰富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识。目前,我街共建成1个街道级、9个社区级党群服务中心,全部统一标识。凡是为群众服务的事项,全部前移到大厅办理,按照综合柜员制的要求,前台综合受理、派单后台办理、限时办结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