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辖区面积2.9平方公里,居民小区、菜市场、宾馆商超、工业区、临工集散中心等疫情防控点多面广。凌大塘社区党委积极应对,分类施策,7个网格的67名网格员,16名志愿者,18名区直单位、街道下沉党员干部奔忙于“疫”线,通过“三强”“三严”“三实”“三建”“四个三”常态举措精准防疫。
“三强”守好小区“安全线”
凌大塘社区下辖14个居民小区,其中有3个老旧小区、4个“三无”小区、1个回迁小区,常住居民 5446户,15070人。特别是“三无”小区,租户多,人口流动大,防控难度大。社区党委从“强措施、强队伍、强服务”三个方面,守好居民小区安全。
强队伍聚力量。社区党委根据常青街道“红·五星”基层治理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疫”堡垒作用,在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下,实行网格化防疫,以58位小区网格人员为主体,联合小区物业、红管家“三岗六大员”、区直单位选派人员、志愿者等群体,形成了“一核多元”的防疫综合力量。
强措施保安全。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格封闭式管理。实行出入卡管理制,发放《家庭物资采购出入证》20000张,居民家庭凭采购证,上班人员凭工作证明出入;利用安康码落实动态健康认证。共设立了23个疫情防控宣传台,实行24小时轮班制,做好摸排登记、宣传、测温、消杀等防控工作。
强服务送爱心。设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在为居家隔离观察者、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送菜、购置日用品、免费理发等生活保障的同时,为居民提供心理疏导,全面守好居民健康之门。截至目前,社区10位隔离人员全部解除隔离;关心关爱老人、残疾等特殊家庭20户。
“三严”护好居民“菜篮子”
疫情发生以来,为确保居民“菜篮子不空”,社区积极应对,对辖区两个菜市场开市早部署、早行动、早落实,并及时开市,通过“三严”全力护好居民的“菜篮子”。
严排查强服务。凌大塘菜市场和凌江苑菜市场共服务保障周边20多个居民小区,社区通过微信做好商户防疫宣传的同时,对两个菜市场内部120余家商户进行逐一排查,通过电话、大数据等摸排商户的行动轨迹及身体状况,并主动靠前做好商户营业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严防控保安全。针对菜市场人流量大且流动快的特点,在做好防疫宣传、入口值守、卫生保洁及消杀的同时,缩短营业时间;实行分流管控,按照每10平方米1人的标准,限制菜市场总人流;免费为商户提供口罩,避免菜市场人员交叉感染。
严监督促透明。全员上岗,严密加强菜市场监管。严查菜品进货渠道,追根溯源保质量,建立“一户一档”的销售档案,让商户卖得“安心”,让居民买得“放心”。严格市场价格监管,加大对商户稳定物价的宣传,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在菜市场内大屏实时公布菜品价格,确保菜价公开透明。
“三实”掌好企业“复工舵”
辖区内各类企业有300余家,涉及工业、建筑业、商贸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类别,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助力企业分期、分批、有序复工复产是关键。社区成立企业复工保障组,全面落实好政策传达、服务保障和安全把关,让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齐步走”。
落实政策传达。利用电话、走访等方式对辖区企业进行全面摸排,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梳理企业复工政策,解答申请复工中存在的政策疑问,协助企业便捷高效地完成复工申报;及时将上级各项扶持政策传达到各企业,增强企业复工复产信心。
落实服务保障。指导企业制订疫情防控措施和预案,协助企业准备各类复工复产手续。针对企业防疫物资供应紧张现状,社区积极对接资源,协助企业采购口罩、温度计、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累计帮助企业23家,协调解决口罩需求2000余只、酒精5000升。
落实安全把关。严格把关企业复工材料申报和现场审核;加强对已复工企业每次2次的日常巡查和防控。在大摩广场、麦德龙等大型商场和超市设立宣传点,协助企业开展日常消毒、体温监测、安全生产等防控工作;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全过程持续保障企业安全复工。
“三建”架起临工“就业桥”
面对临工返城复工大趋势,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守好防疫“最后一米”;一手积极应对临工返城复工,运用“临工共享”模式,架设临工就业“空中桥梁”。“两手抓”助力临工安全就业。
建设施强封闭。建设硬件配套加强封闭管理,采用彩钢板对“中心”外围近400米敞开区域进行圈围封闭,保留一个进出口,缩小人员接触面,阻断传染源,守好防疫“最后一米”。
建机制保安全。建立防疫机制保障安全管理,设立宣传台,安排专人值守;进入“中心”临工需测体温和登记,并签署健康承诺书,领取出入证和安全防疫证明。配足防疫物资,全方位做好消杀工作等各项防控工作。强化宣传引导,利用广播、宣传册等方式宣传防疫知识,引导临工共同防疫。
建“桥梁”助就业。“中心”支部着力实施“2摸排1对接”举措。全面摸排临工身体健康、返程时间、居住地等信息,摸清临工就业工种、区域、原合作方、工资标准等核心需求点,根据临工所提供的用工方信息,点到点对接用工单位。同时,针对部分临工的原用工方暂未复工的情况,“中心”运用“临工共享”模式,积极对接用工单位,“点对点、一站式”接临工上班。截至目前,摸排临工1800 余人;对接企业100余家,实现临工就业2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