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包河先锋网!

常青街道:“红·五星”点燃疫情防控的“星星之火”

日期:2020-04-09 09:04 稿源:常青街道  字体:[] [] []

包河区常青街道,前身为“安徽第一镇”——常青镇。目前辖区面积2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6万人,辖11个社区。自2009年合肥市十五里河中段片区启动拆迁以来,常青街道一直是合肥市、包河区大建设的主战场,是“大拆大建、大破大立”的典型代表。老城区、城中村、新城区并存,商品房居民、回迁群众、租房户齐聚,人口类型、管理类型、服务类型复杂多元。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和城中村、老旧小区多,物业管理力量不足、封闭化管理难度大的复杂街情,常青街道党工委全面贯彻落实市委“1+8”系列文件精神,深入推进“红·五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坚持红色领航、网格管理、多元协同,充分发挥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的制度优势,筑牢了疫情防控的红色防线,保持了“零输入、零感染、零报告”的良好态势。

党建引领,铸就基层防疫“铁长城”。街道全面推行“1+2+N3+6”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全覆盖。架构精细化。依托“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家庭户”四级网格,充分调动辖区党员,充实网格力量,以“一格多员”的模式,形成“街道包联指导员-社区网格长-网格管理员-网格内三岗六大员”的四级防疫网格工作架构,做到“防控队伍建在网格、封闭管理严在网格、居民服务进到网格”。职能明确化。对包括街道机关下沉152名党员干部在内的所有网格员定人、定位、定岗、定责,设置疫情防控宣传点172处,对全街83个网格、67个住宅小区、11个城中村开展“拉网式”走访、巡查、宣传。对网格内小区实行严格出入管理和稳控;对网格内的楼栋,以楼栋长牵头,实行各类人员情况掌握和密切人员排查;针对网格内的超市、农贸市场等必须开放的易聚集场所进行严格管理,对明令要求不得开放的场所进行全天候、无死角的巡查。做到不落一处、不漏一人、不断一天,全街31871户常住居民全部排查到位,实现了人、房、活动轨迹等信息可查、可管、可控。

期间,包河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施咏康同志不畏艰险,亲自包联指导街道疫情防控工作,始终冲锋在前、身处一线。2020年2月9日晚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肌梗塞,不幸殉职。安徽省委追授施咏康同志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合肥市委追授“合肥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凝聚力量,画好联防联控“同心圆”。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防控优势,把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在全民战疫的关键时期,辖区企业、群众,市、区机关下沉党员干部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形成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合力。全街115个基层党组织及广大党员、群众自愿积极捐款,累计捐款52万余元;常青商会党支部积极组织辖区企业筹集资金、联系渠道,在疫情防控初期资源紧缺的情况下为社区送去了8000个医用外科口罩,300瓶免洗手消毒液、数十只测温枪等物资;市、区下派的130名党员干部日夜值守在三无小区、老旧小区、居民组,以实际行动守初心、担使命;以吴学峰为代表的辖区退伍军人“退役不褪色”,在接到社区号召后第一时间站出来,加入到社区各项疫情防控排查防治工作中, 用行动践行了“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誓言。

创新模式,做实人员管控“四包一”。紧盯密接人员和武汉归程等四类重点人员,严格实行重点随访制度。街道成立专职队伍,全面核查重点人员信息,通过电话访视、上门问询等形式摸排梳理重点人员76人,建立个人动态健康档案147份,对信达天域林语苑2号楼实施全封闭管理;同时街居与区疾控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四级联合包保防控小组,每户重点人员由一个包保小组负责,包保小组由一名街道党员干部、一名社区(网格)党员干部、一名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和一名区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组成,责任落实到人。街道每日采取电话问询、上门访视等形式,及时掌握重点人员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向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疾控中心包联人员反馈,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发现密接人员出现异常,包保小组及时联系120转送定点医院诊治,并立即上报区疾控中心,坚决杜绝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

主动担责,织密集中隔离“保障网”。街道伯爵假日酒店是包河区首个启用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密切接触者集中医学观察点,该集中医学观察点由酒店无偿提供使用,2月6日开始设立,2月7日正式接收包河区各小区密切接触者。作为属地单位,街道党工委先后派驻21名党员干部做好服务,充分保障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生活用品和后勤、安保人员的防护用品配备齐全;全力配合做好集中隔离医院观察点出入口的人员登记排查,确保了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安全稳定,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责任编辑:包河先锋网 
相关文章
  • 部长信箱
  • 12380举报
  • 在线投稿
  •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