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街道老城区、城中村、新城区并存,存在着老旧小区房屋老化、物业管理力量不足,居民投诉率高,商品房小区居民相互之间熟识度低、信任感不强等问题。为满足群众多元化诉求,常青街道做实“红·五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打好小区治理“组合拳”。
党员带头,多元共治。为更好服务回迁居民,方便回迁居民生活,金寨南路社区紫光苑“红管家”服务驿站制定了错时工作、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居民事务代理等一系列服务机制,建立了下岗失业帮扶、就业培训指导、困难群体服务体系,开通了“指尖上的便民服务”,建立了社区服务中心、楼院代办站、楼道代办点,形成了“阵地服务、流动服务、呼叫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成立“社区事务议事厅”,吸纳“两代表一委员”和在职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帮助居民办理医疗、解困、就业、法律援助等实事好事260余件;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驿站”,及时有效解决了居民楼楼盖渗水、下水管堵塞、小区路面破损等100余件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设立“红管家”调解室,由派出所驻社区民警、街道司法所派驻社区律师、社区人民调解员组成联合调解小组,成功调解邻里、家庭等各种纠纷35起。居民的满意度普遍提升,物业投诉率较去年下降了30%。
社区搭台,增进融合。薛河湾社区启动“红色家访党群串门”活动,成立红色家访小组,走访组织关系因属地变更而迁移的党员,通过党员了解小区、居民的实际情况及需求,定期在信达、绿地等小区召开居民见面会,建立微信群。畅通了居民意见反馈渠道,今年来,收到了群众建议350余条并全部落实解决;挖掘了更多热心居民、党员作为楼栋长、楼栋党小组长,充分发挥了小区居民的“连心桥”作用。将社区综合文化服务站建在小区,与小区“红管家”服务驿站相融合,开设党员议事厅、青少年科普活动室、社区讲堂、电子阅览室以及“孕妈”微课堂、亲子绘本阅读课堂、中医健康讲座、翰墨居书法班、智能手机教学班等,截至目前,140余次主题活动服务群众3000余人次,丰富了居民生活,拉近了邻里距离,让商品房小区更加和谐、温馨。
创新模式,增添动力。常青街道坚持从深化街道体制改革入手,向体制要“活力”,向机制要“能量”,向制度要“绩效”,当好贯彻落实市委“1+8”文件的示范和标杆,率先实施街道体制改革,设立“一办七部两中心”,科学界定部门职能,建立工作三单,再造服务流程,优化管理运行。创新实施“红·五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紧扣“抓党建”,实施“红管家”项目,党员带头,发动群众为群众;紧扣“抓治理”,实施“大共治”项目,全街共划分了83个大共治网格,每个网格都实行“1+2+N3+6”模式运行;紧扣“抓服务”,实施“党群服务中心”项目,采取“综合受理 + 派单办理 + 限时办结”的方式,实现了前台一窗受理,后台协同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