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西社区位于常青街道腹地,临靠宿松路、祁门路两条交通要道,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万,是典型的回迁社区。2003年9月撤村改居,2013年12月,崭新的紫竹苑小区拔地而起,群众陆续回迁,搬进新家。辖区有包河区本土首家上市民营企业合肥常青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和合肥市文明单位汽车客运南站等单位。
近年来,竹西社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常青街道党工委“红﹒五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扎实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相继打造了合肥市最大的城市阅读空间“半亩方塘”、合肥市最大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包河区首个“五汇一基地”、包河区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社区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安徽省亲子阅读体验基地”“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合肥市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等中央、省、市级荣誉18项。
一、坚持问需于民,情系群众不忘初心。作为典型的回迁社区,群众由过去的村民变成了如今的居民,“洗脚上楼”,如何让“上楼”后的居民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成为社区的一项重点工作,为社区居民增添一个集文化、教育、健康、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迫在眉睫。2017年以来,社区将紫竹苑小区的商业配套用房规划定位为“农贸市场加超市”的业态全部投入到社区公益事业,并几经调整,决定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让群众多一点活动场所,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致力打造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中心”的15分钟综合服务圈和竹西人的“精神家园”。为此,社区启动了协商机制,召开居民协商会议,广泛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功能设施及建成后对社区群众的好处,引导群众从长远出发,为居民们算了一笔笔健康账、文化账,逐步打开了群众的心结。心系群众问需于民,向群众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民意,对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归类、设计、布局等进行了逐一细化;情系群众不忘初心,对行动不便人员活动区域设置在一楼等。
二、坚持动静分明,践行为民服务理念。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位于社区第一网格,总面积达到8691平方米,分为三层,共有10多个功能板块,历时两年打造完成并于今年5月对外开放。在功能设置上,社区始终坚持动静分明,让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专属空间。一楼突出党建、健康主题,“红管家”服务驿站、智慧党建VR平台、“红·五星”基层治理学院、健康促进与教育实践基地、居家养老室等一应俱全。今年9月,包河区首个家庭医生工作室在社区健康促进与教育实践基地成立,针对居民健康需求,体检、按摩等十余个项目一站式“配齐”,13家医疗机构专家免费为居民服务,通过“智慧+”手段为居民健康保驾护航。二楼突出娱乐主题,设置舞蹈室、练歌房、儿童乐园、青年之家等。升级版的青年之家围绕“五汇一基地”六个核心功能建设,“五汇”即志愿汇、书香汇、青益汇、职享汇、文娱汇,“一基地”即青少年思想教育基地,服务团员、青年。三楼突出文化主题,“半亩方塘”城市阅读空间是集图书销售、图书借阅、共享于一体的公益性免费阅读及购书场所。除了阅读,“半亩方塘”还具备举办活动、展示、休闲三大功能,兼容双创空间、市民小剧场、四点半学堂、便民服务点等特色服务功能。近3年来,这里举办文化大讲堂、阅读分享会等活动200余场,以阅读带家风,透过书香传递爱,成为涵养居民、内化文明的潜移默化之所。
三、坚持资源统筹,文明实践注重实效。社区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梳理了一批群众“需求菜单”,以项目为依托,“西窗竹”志愿服务队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志愿服务,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在社区,升级版青年之家亮相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并推出“红·五星青V公益接驳站”项目,旨在打造出一座发动青年志愿者、联系青年、凝聚青年、服务青年的线下“共青团门店”,将志愿服务延伸到“最小单元”。该项目针对贫困学子、特扶家庭、盲瘫群体、空巢老人等六大类特殊群体打造“乐助常青”社会救助项目,开展专项服务的同时还每月常规开展“小老板”亲子公益市集和“纸献爱心”低碳慈善捐赠两项主题月捐活动。该项目荣获2019年全省第二届青年之家优秀活动项目评选二等奖。让每个群体都幸福,“六零系八零”项目,辖区10余名60岁以上的热心居民,通过“2+1+N”即2位志愿者与1位特殊老人就近结对,常态为辖区27位80岁以上高龄特殊老人提供“基础便民、为老文娱、精神慰藉”等志愿服务40余次。“墨香社”项目,以辖区6-12岁的30多名社区儿童和书法爱好者作为服务对象,搭建书法、国画教学等服务平台,截至目前,项目共计开展活动40余场,服务居民800人次,该项目负责人臧永森还荣获今年第二季度合肥市最美志愿者。除此之外,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专门打造了社区治理学院,针对居民骨干、社区两委干部、社工、志愿者等开展社区治理方面的课程,提升他们志愿服务的能力,实现居民自治、共治的目标。
文明实践,旨在文明,贵在实践。这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民心工程,不光要做“盆景”、更要育“苗圃”,不仅要出经验、更要见成效。要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真正让文明实践的各项活动聚人气、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