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咚!咚!“你好,请问有人在家吗?”为了深入群众,听取真实民意,梳背桥社区工作人员走进小区,敲响居民家门,“您好,我们是梳背桥社区的工作人员,想过来看看您家里有什么需要吗?”到居民家中聊家常话,上门听诉求,已经成为梳背桥社区常态化工作。
敲开“一扇门”,同建“一个家”。梳背桥社区是包河区常青街道新成立的城市社区,1.36平方公里范围内聚集了多个新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商业街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相互之间熟识度不高,对社区工作不熟悉,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也不高,高楼大厦里的“城市冷漠症”在这里尽显。为了尽快“破局”,这个“初创型”社区率先走出了“第一步”——以“党群串门”为抓手,建立常态化的“民情日记”走访机制,倾听、收集、解决群众“急难盼”,逐渐打开了居民“心门”。
走访“三必记”,完善“三清单”。自去年12月以来,社区16名工作人员按照分片包联的形式,利用下班和周末的空闲时间深入小区和街区,进楼入户,到居民家中串门,形成了“走访居民必记、了解诉求必记、解决困难必记”的“走访三必记”制度要求,通过入户走访,让居民了解社区服务内容,收集居民诉求,同时最大限度地组织动员居民党员和骨干走出家门,形成社区自治力量。“民情日记”常态化开展后,梳背桥社区的“三项清单”越来越完善,通过全方位收集各类服务主体的需求,形成“需求清单”,整合辖区居民、商圈以及公共服务资源,形成“资源清单”,利用结对帮扶、公益创投等形式,形成为民服务“项目清单”。
牢记“民情事”,真心“解民忧”。不到半年的时间,梳背桥社区党支部的“民情日记”本已记录得满满当当。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一户居民家中新添了宝宝,但孩子迟迟未上户口,也未购买居民医保,工作人员为此特意留心相关资讯和通知,发现省里下发了一个延迟缴纳2021年居民医保的通知,居民只要在2月28日前补缴即可,便立即通知居民准备好材料,又联系街道人社部门,叮嘱他们“无论如何也要等一等这户”,终于赶在截止期限前一天帮居民补缴了医保。
“民情日记”走访只是拉近党群关系的第一步,目前梳背桥社区正在对居民反映的需求、问题、矛盾进行梳理,分类制定解决方案。针对居民反映的公共活动阵地缺少等问题,社区利用小区架空层打造的党群服务阵地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7月前正式开放,此外社区还打造了“家有好‘邻’”“童心同益”等微公益创投项目,越来越多的党员志愿者和居民骨干走出家门,加入到社区公共事务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