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包河先锋网!

大圩镇金葡萄社区党总支:忆70年峥嵘岁月 老物件里的爱国情怀

日期:2019-09-29 08:09 稿源:大圩镇  字体:[] [] []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祖国生日即将到来之际,大圩镇金葡萄社区党总支走进社区居民家中,翻开那段熠熠生辉的岁月......那些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用其斑驳的印记,向我们诉说着70年来的奋斗史诗,共享时代荣光!

一把老算盘拨响经济变迁

“看这把算盘,结实吧?除了搬家时不小心磕坏了一点,其他地方都好好的……”大圩粮站退休职工陆敏拿着四周包了铁皮角的黄檀木老算盘说道。这把老算盘是陆敏刚参加工作时单位配置的,陆敏的父亲就是一位老会计,做事细致认真,从小受父亲的影响,她一毕业便考进晓星乡(当时晓星集称晓星乡)财政所,从此开启了与算盘的奇妙缘分……

这把黄檀木算盘自此陪伴了她二十几年。“因为它承载了很多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大圩撤区并乡,我调入大圩粮站工作,单位所进粮食的成本核算,农民兑换粮食计算,职工们的工资发放,这把老算盘始终陪伴在我左右。后来,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我每天也忙得不亦乐乎,老式算盘也逐渐被计算器、电脑等代替,但‘噼噼啪啪’的算珠敲击声却始终令我难以忘怀,它见证了新中国几十年来的日新月异,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大圩的发展……”陆敏回忆道。

一艘花船,摇进新时代

“我玩花船50年了,现在还想把它继续传扬下去”“咚咚锵,咚咚锵,咚咚咚锵”,一阵阵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吸引了不少居民驻足观看,原来是金葡萄社区俏夕阳花船队正在为社区国庆汇演紧锣密鼓的排练中,扮演“艄公”的胡家平或说一段快板书,或念一首打油诗,划桨的两人再来一段二人对唱,用地道的方言唱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美好生活。

“我21岁就在队里表演了,跟着老一辈的花船师傅建立起大圩镇许贵村花船队,如今都已经50多年了,现在花船表演也已成为大圩非遗项目了。”许明艳感慨地回忆道。被问及如何能坚持表演这么多年,她笑笑说:“刚开始就是单纯因为喜欢,年轻时那会儿,白天在公社上工,晚上就在许贵油厂排练,没有灯就点蜡烛,虽然条件艰苦,但我和队友们都认真坚持,一晃也这么多年了。”如今大圩花船陆续走上大圩葡萄节开幕式、合肥市城隍庙文化节的舞台,成为大圩特色民俗文化的名片……

    如今各村居民回迁入住金葡萄社区,现已72岁的许明艳依旧活跃在社区各类文化活动中。“虽然现在大家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但老文化不舍得丢,花船歌里唱的是大圩的变化,唱的是祖国的变迁,我们要把它继续传扬下去……”    

忆农耕岁月,讲大圩故事

家住金葡萄家园A区8栋的李克伦今年已经60多岁了,打从懂事起,他都一直在跟木器农具打交道,也沉淀出一份特殊的感情,很多已经消失的农耕用具,在他家里都能见到。“过去干农活都是靠它们来做运作,比如说这石磙就是祖上留下来的,有很多人想收购我都没有同意。”提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民生活发生的变化,李克伦有一肚子话要说:“以前没有机器,耕地全靠牛来犁,拉谷物就用板车,既费时又费力,虽然每年都辛勤耕作,但维持一家人的温饱都有困难。后来土地包产到户,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机具也是换了一茬又一茬。”

2003年,第一届大圩葡萄节隆重举行,此后大圩旅游业逐渐发展,李克伦也将四亩良田改造成温室大棚,种上葡萄和蔬菜等农作物,政府一项项改革措施让大圩老百姓的收入开始翻倍增长……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农具已经基本派不上用场了,但它们却见证了大圩老百姓勤劳奋斗的历史,也见证着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祖祖辈辈凝结的农耕智慧,也是现在美好生活的映照,得好好保存……”李克伦笑着说道。

峥嵘70载,与国同梦。70年栉风沐雨,我们携手走过70年辉煌成就,我们共同见证一个个老物件,敲开70年峥嵘岁月,透过它们,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更感受到当下生活的美好!让我们衷心祝福伟大祖国祝福明天会更好!

责任编辑:包河先锋网 
相关文章
  • 部长信箱
  • 12380举报
  • 在线投稿
  •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