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园小区于2011年5月正式回迁入住,是合肥市包河区滨湖新区的第三个拆迁安置小区,现辖区居民约15000人,是目前省内一次性回迁居民最多的现代化高层回迁小区,入住居民以失地农民和上岸渔民为主。2016年1月,康园小区整体划归方兴社区管理。面对小区居民“洗脚进城”、“从渔民到市民”的转型期身份认同困惑和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方兴社区坚持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目标,以推进康园党委“两应”型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开拓出一条回迁小区的党建引领新路。
(一)强阵地——睦邻生活馆提供服务平台
青年人失去土地后,多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回迁小区内,老人、妇女、儿童较多。由于部分回迁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原有的农村生活习惯导致他们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较低。社区安置房的大量出租,导致外来人口的比例增加,人口多、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活动少、场所和设施少人员的疏离感逐渐增强。
为打造居民服务“阵地”,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方兴社区先后投入近200余万元,通过高标配置服务设施,打造总面积1300余平方米的康园睦邻生活馆,并将其打造为康园小区便民服务和居民自治的服务平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进专业社会组织托管运营康园睦邻生活馆,探索在公益服务及活动过程中发掘居民骨干,引导回迁居民逐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二)重服务——特色服务活动推动居民参与
为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积极性,康园党委通过链接外部资源、吸纳本土公益达人的方式,每月在康园持续开展类似“学龄前儿童早教公益课、针对小学生开展康园小学堂、全职妈妈们冷餐会、烘焙课、手工课、老年人的康园小剧场、智能手机培训班等等特色公益服务多达100场。通过组建“志愿10号”团队带动社区居民志愿者一起行动,如“李明月小家电维修小分队”、“鲍星星修锁服务小分队”、“环保酵素爱心接力小分队”、“尚广华电脑系统修复小分队”等志愿者团队,每月10号,在社区内定期开展志愿服务,并形成工作机制。在服务中,以睦邻馆为服务阵地、以居民骨干团队为载体,以社区特色服务为抓手,以辖区社区资源为助力,推进社区居民的社区参与。
“除了在家,我都在睦邻生活馆”,这是康园小区居民汪菊玲每天的生活状态,许多居民如汪菊玲一样,把睦邻生活馆当作自己另一个家。
(三)善学堂——提升社区居民内在修养
小区内车辆乱停乱放、公共区域乱堆放、垃圾乱扔、毁绿种菜等现象都严重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面对众多居民的反映,社区开展“善学堂”,通过一系列居民课程,提升社区居民的内在修养和社区意识。
除一般的舞蹈、绘画、摄影、书法等课程之外,在方兴社区,不得不说的就是老年识字班。从识字班成立之初的几名学员,到现在近50多名学员。从最初的“求你学”,到如今的“我要学”。孙荷莲,今年67岁,是识字班的学员。为了识字,她特别珍惜学习机会,学习刻苦用功,田字格和《朱子家训》永远随身携带,随时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她不仅能独立诵读《朱子家训》,还可以认的清许多广告牌上的字。孙大姐激动的说:“我感觉现在儿子和孙子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通过善学堂,不仅为社区培养读书的种子,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内在修养,同时,也通过社区传统文化、价值观、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公益课程,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效度。
(四)聚民心——注重学习协商议事外在形式
搭平台,聚民心。服务过程中,康园党委注重平台搭建,将社区多元参与治理主体,即党委、居委会、物业公司、社区单位和居民有效的整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源筹措者和使能者的角色,召集参与主体围绕公共利益、公共问题共同讨论并解决。定期的居民议事会,解决居民自身遇到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追求。回迁小区同样如此,仅康园一个小区就有超过十支广场舞队伍,但噪声扰民、抢占场地让居民和舞者之间积累了矛盾。让广场边上居住的居民苦不堪言。报警、市长热线、通过媒体,但均未得到解决。面对问题,一方面,志愿者通过与受噪音困扰的居民沟通,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参与到噪音治理之中。另一方面,也与舞蹈团队的负责人沟通,希望将声音降低。双方分别协商之后,由康园党委牵头,组织大家进行了居民议事会,议事会上舞蹈团队表示会降低声音,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会议上舞蹈团队负责人、党员、居民等多方组成了降噪小分队,他们志愿排班每天在广场上用分贝仪监测声响,最终将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