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沁心湖社区以“微阵地、微网格、微服务、微清单”为抓手,聚焦“党建领航邻响应、志愿共治邻聚力、需求对接邻暖心、协商议事邻共识”四大目标,持续推动社区治理向精细化深化、服务精准化延伸、共建共享常态化发展。
精筑“微阵地”,实现党建领航邻响应的根基。社区以“微阵地”建设为切入点,将党的组织优势深度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小区党群服务站、楼栋单元门口等居民日常活动区域,统一设立“红色微驿站”,推动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作表率,以先锋行动带动更多居民融入社区建设。依托“微阵地”,常态化开展主题党日、红色课堂、邻里互助等活动,让党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同时将小区党群服务站升级为“暖心驿站”,为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骑手等户外劳动者和新就业群体提供饮水、充电、临时休息等便民服务,让党组织的关怀直抵人心,不断增强凝聚力与号召力。专门设立“老韩说法”法治服务调解工作室,创新将晦涩的《民法典》转化为“家长里短”式的通俗课堂。工作室不定期为楼栋长、网格员及居民开展法律讲座,围绕婚姻财产分割、邻里矛盾化解、遗产继承等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法律问题,用接地气的语言、身边的鲜活案例讲透法律条文,让普法教育走进日常生活,切实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织密“微网格”,构建志愿共治邻聚力的网络。为提升社区治理精细化水平,社区推行“网格”管理模式,将辖区科学划分为6个小区(网格)党组织,选优配强网格长、网格员、红色小管家、楼栋长、志愿者等“网格团队”,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治理力量体系。团队成员坚持定期入户走访,细致收集社情民意,对居民反映的问题快速响应、及时处置。严格遵循“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原则,通过“听邻里说事、请邻里议事、帮邻里办事”的闭环机制,将“微网格”打造成集信息收集、问题处置、情感联结于一体的“连心网”,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网格”。
聚焦“微服务”,传递需求对接邻暖心的温度。整合辖区各类资源,以“一老一小”为服务重点,组建6支“邻里”志愿服务队,服务范围涵盖老年关爱、未成年人教育、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通过“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志愿者接单”的精准对接模式,让服务与需求无缝衔接。“邻里”志愿服务队成立后,针对辖区独居老人推出“每日一问候”行动,用微信问候的“小举动”架起情感联结的“大桥梁”,今年以来已走访独居、空巢老人80余人次,让老人们时刻感受到社区关怀。针对暑期家长“看护难”的痛点,社区迅速联动合肥师范学院开设“暑期快乐学堂”,设计丰富的课程与实践活动:一方面由师范专业大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另一方面组织孩子们参与社区治理实践,如探望独居老人、参与环境整治等,让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今年暑假,学堂累计解决50余名学生的看护问题,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假期生活,更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实现服务供给与价值引领的双向提升。
建立“微清单”,凝聚协商议事邻共识的合力。为精准把握居民需求、提升服务靶向性,社区坚持“一线工作法”,主动下沉群众中间,推行“微清单”工作法,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及时上报”三张清单动态管理机制。通过入户走访、线上问卷、议事会征集等方式,全面梳理形成居民“需求三清单”,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同时,搭建“小区党支部书记+业委会+物业+红色小管家+楼栋长”等多元议事协商机制,每月定期召开“邻里”党群议事协商会,针对居民反映的突出问题,组织各方现场讨论、明确责任、敲定方案。今年以来已累计召开42次议事会,成功解决美团站点噪音扰民、楼道杂物堆放、非机动车充电桩安装等民生问题30余件,让群众“有地方反映问题、知道找谁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有人帮忙”,切实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识。(撰稿:孙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