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是个临工,但我是个老党员。”经常在包河区常青街道辖区范围内的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找活计的张焕民是一个搬运工。1986年,当时21岁的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现在,离开濉溪老家的他在合肥打工,想要回到家乡的党支部参加组织生活几乎不可能。“我初中毕业,还算有点文化,总想着能多参与组织生活,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张焕民说。如今,张焕民的这个愿望成为了现实。?xml:namespace>
“咱们临工集散中心的工人们离家千里在外忙碌,作为他们的娘家,不仅要管好‘生活事’,更应该关注他们的‘思想事’。尤其是一些流动党员们虽然党籍在老家,但回到家乡去参加党员活动很困难。基于此,我们成立了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努力让流动党员离家不能离党,流动不能流失。”常青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建立“临工党支部”的目的,就是让流动党员接受组织管理的同时,享受到较为正常的组织生活,让大家牢记共产党员身份,传递正能量。
2016年底,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经常青街道党工委批准正式成立。作为全省首家服务集散中心临工党员的党支部,坚持结合中心工作运行特点,突出“两应”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从严治党要求,针对临工党员教育管理问题,积极探索“双重管理”措施,充分发挥临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临工集散中心服务管理工作在体现公益、民生性质条件下的科学规范系统运行。
“咱们党支部为了吸收流动党员,可花了不少精力。”党支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临工集散中心“开市”时间早,每天5点前后是人气最旺的时候。大家伙就守着这个时间段去做宣传、统计资料。除此之外,党支部还在每次惠民服务中做好收集和主动寻找工作。“之前,临工集散中心需要填写的资料表是不包括政治面貌这一项的。经党支部提议,中心也准备在资料表中增加这一项,辅助我们的工作。”工作人员说。
集散中心党支部现已成立了因临工服务行业不同的4个党小组,分别为泥瓦工类的“工匠临工临时党小组”、木工类的“松柏临工临时党小组”、家政服务类的“巾帼临工临时党小组”、突击综合服务类的“突击队临工临时党小组”。今年年中,还计划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完善‘三会一课’制度,引导临工自我管理,提高主人翁意识。与此同时,结合日常跟踪服务,加强对临工各类实际需求的及时回应和相关援助,提升流动党员对党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党支部真正实现“聚交两应党建,实现心新相映”,确保外来务工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
截至目前,该党支部在册党员3名,登记流动党员23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