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积不到0.4平方公里的和园小区,是滨湖新区第二个回迁小区,2009年回迁安置以来,这里便成为一个“洗脚上岸”农民、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杂居的社区,物业纠纷、邻里矛盾成为社区治理的老大难。
为探索适合回迁小区的治理模式,滨湖世纪社区和园网格党支部创新思维打造“新乡贤”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利用强化整合、统筹、协调各类资源的能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过去的“老乡长”,今天的“新乡贤”
“回迁小区治理难度大这是事实,但凡事都要一分为二看,我就觉得我们网格的居民很可爱,特别在社区治理上大伙儿的积极性很高。”说到网格治理,和园网格党支部书记陆银芝向记者娓娓道来。
据了解,和园网格的居民绝大多数为原烟墩乡八个村的农民回迁而来,刚开始不少居民并不适应新生活,经常发生毁绿种菜、私人占用公共空间、高空抛物等各种破坏行为,“脏、乱、差”一度成为小区的代名词。“想要改变小区环境,首先就要改变居民的不文明习惯。”陆银芝说道,和园网格党支部转换思维,从居民中召集一些文化素养较高、又在当地德高望重的人组建志愿服务队,由居民劝导居民,黄业祖就是其中一位。黄老是退休的原王敦小学教导主任,在居民中声望极高,也愿意配合网格党支部的小区治理工作,他召集了一批退休的教师、职工、村干、老党员等人成立了“老乡长”志愿服务队。
平日里,黄业祖、黄永林、徐吉保等几位“老伙伴”,臂膀上别着红袖章,游走于小区中,看到有人乱丢果皮垃圾,就上前劝一劝;看到乱停放的车辆,就帮着挪一挪;看到乱晾晒,就拉住说一说。“老人家们经常说,进了城、住了楼,就得有城里人的样子,原先农村那一套不行了。”陆银芝回忆道,在“老乡长”们的积极劝说下,小区居民们都注意起自己的行为,社区环境有了较大的改观。
网格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回迁小区熟人社区的优势,选树“老乡长”,培育“新乡贤”,通过精神文明、文化、教育、思想教育等方面服务与活动,不断引领回迁居民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到更多的社区服务与社区治理中,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做一个有温度的社区。
曾经的“大包大揽”,如今的“居民自治”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社区安,城市才能安,社会才能安。随着“老乡长”等队伍的不断成熟壮大,在网格党支部的支持指导下,和园居民自治工作也逐渐成熟,各类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社会组织也相继产生:为儿童打造的“读书郎俱乐部”、专攻医疗保健的“邻里医家志愿服务队”、属于文体爱好者的“爱心鼓舞队”、主打志愿维修的“和乐维修志愿服务队”、服务老人的“金色夕阳志愿服务队”等组织如雨后春笋相继成立……如今,在“新乡贤”品牌旗帜下,各社会组织的相互补充配合下,网格党支部的“和亲”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居民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成效明显。
“随着时间推移,居民生活需求也面临着新的转变,人们已经不单单满足于各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居民之间矛盾纠纷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所在,人们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陆银芝告诉记者,光以党支部引领、居民参与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出现的所有矛盾,社区治理模式应该走向何方?
居民是小区的主人,那么小区的事就是居民的事,居民应是解决小区问题的主体。由党支部、居委会、物业、居民代表多方联合协同的议事协商组织——“新乡贤”益事会成立了。在这个社会组织里,居民成为议事的主体,居民发现问题,共同协商解决问题,既减缓了居民与物业、居民与居民之间的矛盾,也促进了居民与社区的有效沟通,让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更有主动性。
从过去的社区大包大揽帮居民处理事情到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处理社区事务,再到如今的党建引领、多方联动、居民自治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和园网格党支部大力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工作,切实把党员组织起来、把人才凝聚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
“今后,我们将继续通过协商议事,解决物业、养老、治安、环境等各类问题,形成‘小区的事就是大家的事’的理念,让居民更有归属感、认同感、幸福感。”谈到未来,陆银芝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