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包河先锋网!

常青街道凌大塘社区:走近马路临工,感受合肥温度

日期:2021-07-27 17:07 稿源: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办事处  字体:[] [] []

7月20日清晨5点半,城市还没有完全苏醒,合肥南二环路上的凌大塘已然人头攒动。成百上千的临工在这里找活,然后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奔向未知的角落,赋予这座城市最朴素的成长力量——



从“站马路”到“发微信” 找活有了新玩法

最热不过三伏天。中伏的前一天的清晨,找活的临工们站在马路边,伸着脖子、眼巴巴地望着来往车辆。只要一有车辆靠边缓行,他们便像潮水一样围上去。

“老板,找人干活吗?我啥活都能干。”

“老板,我干活不惜力。”

……

不同的方言,相同的渴望,在七嘴八舌的自我推销声中老板点了三个人,他们打开车门,闪进车内,剩下的人一哄而散,手脚麻利地奔向下一辆车。即使背着鼓鼓的工具包,拎着装满开水的塑料杯,戴着大大的安全帽,他们也能脚下生风,快速又稳妥地抢占又一个最佳据点。

抢工抢活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常态。来自阜阳的崔琴也跟着人潮小跑,可惜两次都被剩下,后来她干脆放弃了跟车跑,和身边的姐妹聊起了家常。“是我嫌活重、钱还少,这个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肯定要脱一层皮。”崔琴解释着。姐妹们纷纷应和着。有一位大姐笑着说,“你家老公能挣钱,又不指望你来挣钱,今天就歇歇又能咋样?”一句开玩笑的话,却点燃了这一群女人,发出一阵阵笑声。笑声不断,与嘈杂的环境融为一体。有了这些笑声、招呼声,黏稠的空气仿佛被化开了一些,些许亲热和轻松荡漾在每个人心头。

崔琴嘴上说着歇一天,但是心里明白歇一天就意味着多一天的花销。她是个有心气的女人,可以忍受繁重的体力活,却不能忍受无所事事。能在凌大塘站马路找活干的女人,都是腰板挺得直直的“铁娘子”。她们围聚在一起,有的在啃烧饼,有的在喝豆浆,有的在看手机。“我微信里来活儿了,昨天干的那家现在又叫我去。220块钱,还给一顿饭,谁要跟我一起去?”崔琴看着手机,笑容填满了脸上深深浅浅的皱纹。都去都去!她的话刚说完,姐妹们纷纷响应,在一片笑声中,崔琴随手招停一辆出租车,带着三位姐妹疾驰而去。

7点钟左右,原本浩浩荡荡的队伍变得稀稀拉拉,一大半临工已经找到了活儿,离开凌大塘奔赴不同的工地。喧闹逐渐平静。太阳出来后,剩下几十口子躲到路边的绿化树下,有的临工玩起了手机。

微信约活在凌大塘越来越普遍,智能手机在临工找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希望未来农民工就业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站马路找活的现象会随着城市发展而越来越少,直至有一天临工在马路上消失。”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书记宋凡说。

在站马路人群里,鲜有年轻人面孔,活跃在这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这里揽的活又累又脏,年轻人干不下来,他们都跑快递,送外卖去了。”来自淮南的临工陆爱国说。作为第一代外来务工者,陆爱国和其他“高龄临工”一样,在凌大塘度过自己的青春,日复一日在这片土上挥洒汗水。

当汗水浇灌脚下的土地,再遥远的他乡也会变成故乡。在宋凡看来,凌大塘不仅仅是个地名,在很多临工心中,它更像一个“家”。从凌大塘出发到陌生的工地,再到凌大塘结束一天的辛劳,已经成为他们多年不变的生活轨迹。

据介绍,在合肥有13个自发性、成规模的临工聚集地,约4万名临工聚集在一起讨生活。每天清晨,四面八方的临工奔向凌大塘,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名,在短暂停留中寻找希望,在行色匆匆中为生活打拼,奔赴到大大小小的角落,从事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赋予了城市最朴素的成长力量。


从“打游击”到“站稳脚” 与城市共同成长

临工越聚越多,名气越来越大,各种隐患也接踵而至。商贩随意摆摊、垃圾随处可见、有人随地大小便、打群架时有发生,交通安全隐患、劳资风险隐患等问题愈发凸显。一边是临工找活需要容身之所,一边是各种隐患不能视而不见。如何对待临工,凌大塘何去何从,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彰显着城市文明的温度。

2014年,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成立,这是合肥市首家专门服务“马路临工”的公益性平台。在南二环路与桐城路交口东南处搭建彩钢棚,引导临工和包工方“退路进室”。建成7年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温暖着数以万计的临工,这里不仅有免费热水、免费发布招工信息,还开展技能培训、健康体检、子女探亲、维权服务等多项内容。

“真没想到,我既没有正式工作单位,又没有稳定劳务关系,去年还被评上了全省优秀农民工,这多亏了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的推荐,这里是我们临工的‘娘家’。”程修飞开心地说。15岁就到北京打工的他,辗转兰州、天津多地,对建筑工地上的活儿“门清”。2014年他和妻子来到合肥,落脚在凌大塘,成为马路临工大军中的一员,天天站在马路边“打游击”。

当时临工中心刚刚成立不久,手脚勤快的程修飞有事没事总爱往临工中心跑,主动询问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忙,有什么活动可以参加,对临工中心的事情特别上心。他告诉记者,以前在省外打工,心总是飘着的,现在在凌大塘落脚,心里特别踏实,不管干什么活儿心里都有底气。

跟程修飞感同身受的还有桑月楼。桑月楼是凌大塘的“名人”,他参加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组织技能比赛,凭借娴熟技艺,获得第一名。在临工中心的牵线搭桥下,桑月楼多次参加各类技能的培训提升,并在包河区“技能比武大赛”上获得二等奖。后来他被授予合肥市“五一劳动奖章”,也是凌大塘首位获得这项荣誉的工友。

如今,在凌大塘还能经常看到桑月楼的身影,角色却从以前的“找活”变成如今的“找人”。他自己一人“站稳脚”后,不忘带动工友们共同发展。“凭劳动吃饭,靠手艺挣钱,工地上的活虽然辛苦,但只要肯上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桑月楼说。

能吃苦,还要有技术,才能真正在城市“站稳脚”。凌大塘临工中心定期开展技能提升培训服务、“临工工匠”技能大赛,增强临工就业竞争力,让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更“值钱”。

来自巢湖的临工蒋晓春,起初只会简单的电工操作,就业面窄且收入低,后来在临工中心的帮助下,接受了高空作业等技能培训,成为一名从事风力发电设备安装的长期工,月收入达到1万元。“以前我们在马路上打游击,天气不好的时候连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现在有了临工中心,不仅有一处可以喝口热茶、歇歇脚的地方,还能给我们带来实质性的帮助和‘娘家人’的温暖。”蒋晓春说。

25年前,刚来凌大塘找活时,胡秀芳的女儿才上小学,现如今孙子孙女都满地跑了。“这些年,我和老伴在合肥买了套房子,女儿女婿都在合肥工作,孙子孙女都在合肥上学,一家人在一起相互照应。我这个人闲不住,到这里来见见老伙伴,看看老朋友,说说话心里敞亮。”凌大塘临工胡秀芳笑着说。多年如一日,无论外面刮风下雨,还是热浪滚滚,胡秀芳和丈夫都要骑着电动车,到凌大塘马路边来站一站、看一看。

60来岁的老两口到凌大塘站马路,并不仅仅是为了找活儿。在这里,一块钱一个烧饼吃得实在,塑料杯里灌满开水喝得畅快,有“专属车位”的电动车骑得安心……凌大塘的气息早已融入到他们的生活里,成为他们身上最鲜明的印记。



从“外乡人”到“新市民” 安居乐业有奔头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凌大塘像一棵蒲公英,临工像是种子,跟随每天太阳,飘向城市的四面八方。如何让临工在城市里扎根、生存,真正地融入到城市之中,让他们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这样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探索也从未止步。

“临工从五湖四海而来,主要来自阜阳、亳州、淮南、长丰、肥西等地,但经常以‘凌大塘人’自称,言语间充满了幸福感和归属感。”包河区常青街道党群工作部副部长鲍俊良说。他告诉记者,马路临工不是这座城市的过客,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帮助和温暖,在城市中安居乐业是他们的奋斗目标。如果一座城市只被视为“打工赚钱”之地,无法给外来务工人员带来获得感和归属感,最终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2016年12月,合肥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党支部成立,实施“心新相映”党建项目,开展一系列创新服务举措,让临工们既有政策上的权利保障,更有心灵上的温暖依托,不断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尊重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工作是安身立命之源。“找到活容易,找好活困难。刚开始干一天活还不到100块,没有一技之长就不吃香。”临工苗得宝说。在“临工大讲堂”上,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精心的准备,苗得宝一五一十跟大家聊起心酸的往事。后来在临工中心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苗得宝练就了扎钢筋的绝活,手机里的“单子”已经排到两个月之后。

沟通就是生产力,苗得宝的讲述引发工友们的强烈共鸣。“他的话里话外我都听明白了,听到心里去了。临工不能只顾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工友张大勇说。不过,刚开始时张大勇并不这样认为,一听是培训和宣讲掉头就走,觉得听一场培训会耽误挣钱,还不如去工地上干两小时活儿来得实在。但是临工中心从来没有放弃,不断创新形式,通过党支部书记“带头讲”、临工代表“身边讲”、专家教授“专题讲”、心理咨询师“深入讲”、用人单位“现身讲”等多样化分众分类微宣讲,让党的声音始终在工棚下“飘扬”。

点燃希望,指明道路,更要有温暖服务。这几天,陆续有临工走进中心,报名参加关爱临工留守儿童公益活动,让远在家乡孩子们到合肥过暑期,和父母团聚,感受“新家”温暖。自2018年以来,该主题活动参与人数累计3000人次,受益临工子女家庭180余户。

每月10日是“临工服务日”,“免费”是关键词。免费理发、免费配钥匙、免费体检、免费送意外险……“每个月服务日我都参加,这一年下来能省200块钱左右。”临工李响亮说。每月22日是“精准推荐日”,邀请用工单位来中心发布就业信息,提供就业岗位。临工中心将架子工、钢筋工、泥瓦工分类优先推荐,“一次推荐,长期就业”,实现“从临工到长工”的转身。

去年春运第一天,临工中心就开启农民工回家报名通道,准备了6辆大巴车,连续4天免费送农民工返乡。每到年底,临工们最期盼的就是文化节,这是属于他们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临工既是编剧,也是导演;既是观众,更是演员;一会儿哄堂大笑,一会儿温情脉脉,被大家称为最土最暖心的“春晚”。

“凌大塘里没有‘外乡人’,大家都觉得安居乐业有奔头,但是我希望有一天临工走出凌大塘,依然能有这种温暖的感受,真正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宋凡说。

责任编辑:包河先锋网 
相关文章
  • 部长信箱
  • 12380举报
  • 在线投稿
  • 站内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