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坚持全域党建引领,树立服务治理、教育治理、文化治理“三步走”治理理念, 聚焦“干什么、谁来干、怎么干”,以体系化、组织化、项目化为总体思路,在做强社区、做优队伍、做活治理上狠下功夫,探索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新路径,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打造便民服务平台,夯实基础建设。从居民群众需求出发,立足办公场地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服务效能最优化整体目标,社区建设打造社区中心-睦邻中心-睦邻生活馆三级服务阵地,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规、建、管、用”一体化。实行“五规合一”,将社区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片区规划等有效衔接,科学确定社区中心、睦邻中心选址、规模和设计。华山路睦邻中心项目位于华山路和南京路东北角,总建筑面积14201.96㎡,该项目滨湖建管委指定合肥瑞远置业有限公司代建。在规划建设之初通过对接包河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消防部门等相关单位支持,与建设方充分沟通,对规划设计提出优化改造方案,增设了3部电梯,减少了4部楼梯,拓宽了门厅,增强公共空间实际使用效用。招商雍华府睦邻生活馆建筑面积300㎡,经塘西河党支部与开发商充分沟通,新增打造1200㎡架空层,扩大阵地空间,建设居民多元服务活动场所。引导物业参与共建管理,物业公司支持承担场馆水电,同时引入专业机构,推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社会服务,探索物业公司、居民区、专业社会组织合作运营新模式,实现睦邻场所可持续运转,赋予社区美好空间更强的生命力。在公共空间服务与人员配置上同步完善,做到人岗相适,健全服务制度机制,开展延时服务,建设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志愿服务、便民服务、市场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打造凝心聚气、便民利民的15分钟乐民圈。
推行社区教育治理,强化人才建设。方兴社区成立社区学院,大力实施社区教育。围绕“实践出题目、科研做文章、资政进决策、成果进课堂”实行个性化教学,精英化培养,专业化运营,推动社区学院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运作,为全域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提供人才支撑。坚持全域党建理念,以全域视野统筹整合社区党校、社区治理学院、老年学校和市民学校教学资源、阵地、师资,建立健全“四校合一”机制。结合社区治理项目推进中存在的弱项和短板,深入对社区教育需求的调研、模块精细化进行研究,采用“线上+线下”、“ 定制化+常态化”、“ 全员+专业”、“ 理论+实操”、“ 研发+推广”教学方式,开展课题制研究,积累具有引领性、开放性、专业性的特色教学资源,实现课程体系可视化。坚持“教、学、乐、为”相结合的教学原则,丰富教学内容、传输治理理念,全面推进社区学院规范化、品牌化、标准化建设。依托方兴社区智慧平台将师资库、课程库及课程评价分数予以公示并动态更新,探索实行学员自主选课,师生双向评估。形成优质师资库和海量教学库。
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分班,组织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线上依托智慧平台、专业设备、科技手段,实现在线教育、实时互动、远程参访等;同时对线下课程进行录播,通过编辑后上传至学院线上平台,可供学员随时学习,有效地避免了学员线下课程的遗漏。线下则通过“五个一”(一个大纲、一份教案、一篇讲义、一份PPT、一位老师)深入浅出传输知识。通过案例分析、小组学习、主题沙龙、交流分享等丰富教学形式,拓展教学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有趣性、有效性。实行学分制管理,将学分作为学员完成相关课程学习评价的基本依据,且与人才发展关联起来,年度学分完成情况作为提拔任用、项目领办的重要指标,构建学用结合教育治理链条,打造一个高效创新的学习型社区。
开展多元服务项目,注重成效落地。立足“基础工作抓提升、特色工作创一流”的工作实际,项目化推动、实效化推出、品牌化推广,依托“乐治方兴”和“暖兴”双基金,开展实施微公益创投项目和“五微”项目,把“项目场”作为人才队伍的“历练场”,引导“三在”党员、居民骨干、社区社会组织领办实施项目,培育专委会等自治组织,打造了“幸福邻声”“志愿10号”“一个人的剧场”“方兴义仓”等一批品牌项目。
加强党建引领,聚焦“五纵四横”社区治理目标,依托居民区小区治理项目书和“两委”考核等载体,以微党建、微政务、微综管、微服务、微治理进楼栋为纵坐标,实现块上治理的面上延伸;以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服务规范事项提升、服务品牌凝练、居民骨干再培育为横坐标,运用岗位+社工购买、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微公益创投、社区治理人才培养和第三方评估督导五大工作机制夯实基础,重点打造“一园一院两会两中心”社会平台,引入“前置社区治理”“社会企业”等先进治理理念,强化社区治理服务创新。
聚焦社区问题,靶向治理。探索前置社区治理,制定前置社区治理框架内容,探索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推动项目全生命周期,促进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有效配置、社会资本有效调动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整合资源,建立双基金,以部门联动、参与式预算等机制深入推进微创投;实施“暖兴”工程,聚合52家单位力量,吸纳45万元社会资金,聚焦三类人群,提供“12+1”项精准服务,开展一体化救助,探索“523”救助体系建设,被省市民政部门推广。深入推进楼栋自治工作,疫情防控期间,进一步夯实基础工作,做实“两长多员”,并在楼栋进行公示,建立楼栋群217个,实现线下线上互融互动。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党建引领社区治理面临的疑难问题,深入推进社区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