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年埠街道万慈社区按照省、市、区委关于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完善基层治理部署要求,推深做实区委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工程,实现党建“全域化”推进,形成了“一米阳光”特色党建品牌,探索出“五个前移”党建运行模式,聚焦为民服务精准化高效化,不断推动“陌邻”变“睦邻”,成功打通城市治理“最后一公里”。社区先后获得安徽省第二批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社区、合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8项荣誉。
全域搭建组织架构,持续织密红色网络。在纵向上不断延伸组织触角,成立3个小区党支部、1个功能型党支部、43个楼栋党小组,健全完善“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党组织体系,实现党组织在基层的全覆盖。在横向上不断拓展组织覆盖,将万象美物业、融创文旅等5家非公党组织,中建二局、徽商银行等12家单位全部纳入社区党建联盟,依托楼宇商圈党群服务中心定期开展党建联席会议,实现组织共建、活动共办、区域共治,社区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在防汛突击战中300多名共建单位员工冲锋在前;在疫情防控中出动500人次参与一线值守、核酸检测;在帮扶纾困中,送心愿送温暖20余次。
全域提升自治能力,持续激活红色细胞。一是培育一批促发展保民生的“领头雁”。以红色领航和美小区建设为契机,按照“先找人再建组织”的工作步骤,通过红色家访、主题活动等方式,挖掘党员165名、热心居民150余人,建立党员信息库和居民人才库,为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夯实基础。二是锻造一把保稳定解民忧的“金钥匙”。按照“先拉手再放手”的工作思路,通过社区党校、社区治理学院和社会组织孵化园,孵化培育映山红红色宣讲团、楼栋妇联等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和群团组织23个,搭建“党建联席会”议事协商平台,整合多方资源,结合“四员一律”进社区,充分发挥“两长四员”作用,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60多个,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小区”。三是凝聚一个访民情促和谐的“聚能环”。建立小区常态化服务机制,通过小区党组织牵头认领重点服务人群,楼栋党小组具体走访入户,项目化运作4个“公共”,常态化把8个“到家”送进千家万户。号召社区社会组织、居民志愿者认领红色项目16个并广泛参与到环境卫生、安全秩序和矛盾调解等各类社会治理中,让红色成为社区治理亮丽的底色。
全域铺开“一米阳光”,持续唱响红色品牌。一是打造“一米阳光”服务阵地。为把党组织引领下的居民自治推进到城市最前沿,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回应到“家门口”,社区利用小区架空层,联合辖区物业,多点打造集议事协商、特色工作室、阅读空间等6大功能为一体的“一米阳光”党群服务站,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志愿帮扶、健身娱乐、文化阅读等服务。二是成立“一米阳光”特色工作室。积极动员有思想、有能力、有公益心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热心人士共同参与小区建设,通过走访摸排,先后成立了提供法律咨询、矛盾调解的“老何工作室”,提供健康养生服务的“中医义诊”以及宣传治安防范、心理咨询的“葛姐阳光驿站”,各具特色的工作室轮流坐班,真正实现居民自我服务。三是开展“阳光书记见面会”。每月一日在“一米阳光”党群服务站定期开展“阳光书记见面会,我找书记有话说”为主题的交流会,通过听取、收集群众意见和呼声,讨论和美小区建设,引导居民群众围绕“四个公共”为小区献言献策,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渠道。
全域提升治理水平,持续推动小区和美。一是实现“组织进楼”。以小区党组织为引领,成立由社区党组织副书记兼书记,物业党组织负责人、楼栋党小组长及居民党员代表为成员的功能型党组织,组建楼栋党小组,任命有影响力、有能力的居民党员为组长,充分的调动了各方力量。二是实现“服务进家”。以社会组织和群团为主体,居民党员和骨干轮流坐班,实现党群服务站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常态化开展各类服务120余场,红色宣讲30多场。三是实现“协商共治”。以阳光书记见面会为平台,由各级党组织书记牵头,组织红色物业、辖区单位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居民党员、社区民警和法律顾问等多方参与,形成“走访摸排、问题收集、议程拟定、多方协商、监督执行、解决反馈”的有效循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70余件;以特色工作室为补充,发掘法院退休老干部何国先,常态化坐班“接诊”,激发“居民自治”最大潜能,提供各类法律咨询和邻里调解300多件,实现诉求反映和矛盾化解“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