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公街道炳辉社区聚焦“老城芳华,品质炳辉”美好愿景,立足老城区的特点,持之以恒推进基层社区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出以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性、归属性为导向,强化基层社区党建引领,深化基层民主协商,打造了党建引领下的“香樟树下唠家常”议事协商模式,推进多方协同治理的社区协商路径,积极构建共建共商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健全组织体系。炳辉社区的服务群体和居民特点呈现“三多”:一是老旧小区多,安装公司大院、地调院小区、市科委宿舍等老旧单位自管小区比较多,综合管理、社区治理难度较大;二是老龄人口多,60周岁以上人口占27%,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社区为老服务、社会保障需求特别大;三是服务类型人群多,拥有综合性商业体、超高层写字楼、商业公寓,辖区注册企业510余家,更多元、更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比较高。在这样的背景下,炳辉社区首先明确的是社区协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健全组织体系。搭建党建服务桥梁。炳辉社区以“梅花桩战术”军事思想为参照,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探索炳辉社区“梅花桩”党建品牌,通过摸排党员,整合力量,将党员作为梅花桩,通过串点、连线、构面、组网,在社区网格中纵深分布,并相互协同,化解社区矛盾,提升为民服务质量,打通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深化网格化治理。炳辉社区建立8个片区党支部,由社区“两委”担任小区(片区)党组织书记;配备红色小管家8名,大学生社区小管家7名,形成“小区党建指导员+党组织书记+红色小管家”的小区治理体系。此外还成立3个非公党支部、23个楼栋党小组及3支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坚持每月召开一次楼栋党小组长、楼栋长见面会、党建联席会,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及治理问题,共同做好服务群众、矛盾调处、疫情防控、平安建设、文明创建等小区治理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推进区域化党建。炳辉社区积极与安徽省委党校科研处党支部、安徽省社会主义学院机关党支部、包河区残联党支部及辖区单位党组织积极开展共建共治,形成区域化党建联盟;孵化培育众禾志愿服务队、快乐学堂、乐龄老年大学、火光艺术团、暖阳工场等社会组织,搭建社区服务网络。
突出居民自治,搭建协商议事平台。炳辉社区发挥社区居民关注社区、服务自己的独特优势,探索创新具有老城区特色的“香樟树下唠家常”议事协商模式,搭建沟通交流和资源聚集的共享平台,切实帮助居民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多元调解。协商地点方便居民。以群众需求定标定向,就在居民家门口、休闲的香樟树下就地开展议事工作。通过向居民大力宣传调解化解矛盾纠纷方便、快捷等职能优势,引导社区居民遇到矛盾纠纷主动选择议事途径,实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目标。炳辉社区党委以项目化的形势打造“香樟树下唠家常”协商议事体系,小区广场休闲座椅不够,老人聚在一起只能站着聊天,能不能添加安装?小区楼下的建筑垃圾能不能及时运走?能不能再增加非机动车的充电桩设施?居民反映的生活琐事,社区网格员走访巡逻时都会用本子一一记录,及时上报并通过居民议事会商议,从而落实群众需求。协商过程规范有序。炳辉社区通过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示范作用,成立了炳辉社区调解委员会,通过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便捷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的方法,明确了各小区调解工作联络员,建立完善了社区调解工作指导平台和调解工作程序,提升了社区调解业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使社区调委会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大大提高。同时做好当事人对调解员工作意见建议的收集,对已经调结的矛盾纠纷案件,调解员和网格员通过上门走访、电话回访等方式,及时了解协议履行情况。
深化多方共治,解决居民痛点问题。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协商,不仅仅局限于社区力量的“单打独斗”,更需要驻区单位、社会精英、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协商治理要发挥社区党委牵头协调作用,坚持协商问题解决与建立治理长效机制紧密结合,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和谐。社区协商是要为居民表达自身利益诉求提供更为畅通的沟通了解渠道。通过多方主体共同协商吸引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社区治理工作,社区协商管理方法需要提升创新,由“一方主导”,转化为“多方协商”,实现 “多方合力、共建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