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河区包公街道党工委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以服务辖区居民为主线,积极打造百姓评理说事点,探索通过“党建+调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精准化解基层治理难点,推动基层治理水平全面升级。
搭建“百姓说事点”,打造“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持续深化党建工作和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矛盾纠纷化解中的主导作用,依托区域化党建联盟品牌,吸纳安徽省体育局、安徽省地矿局等共建单位打造“梧桐雨”“包小荷”等多个百姓评理说事点,实现阵地联建共享、纠纷联调共治。社区党委统筹汇聚公安、律师、司法等专业调解力量进驻,健全完善信访接待、矛盾调处、法律服务等服务事项,构建“一站式”矛盾化解平台。2023年以来,百姓评理说事点开展人民调解活动197次,处理矛盾纠纷87件,参与协商议事人数达3300余人次,矛盾化解率100%,成功解决了电梯安全隐患、小区环境整治、劳动人事争议、家事矛盾纠纷等问题。
发掘“人民调解员”,组建“多元化”先锋调解队伍。通过摸排调研、个人自荐、居民推荐等形式,以“有威望、有经验、有影响、有作用”为准则,深入发掘人民调解优质力量。针对矛盾纠纷多元化、诉求复杂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把小区党组织作为化解矛盾纠纷的“红色引擎”,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网格体系,由社区“两委”牵头组建工作队伍,将调解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神经末梢”。最大限度整合基层服务资源,打造由小区党组织引领,小区物业、红色小管家、人民调解员、社区律师等共同参与的“1+N”调解队伍,聚焦突出矛盾点,实现服务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将各类矛盾纠纷消除、化解在萌芽状态。
聚焦“网格化治理”,建立“全闭环”矛盾调处机制。以“网格化治理”为抓手,合理划分“红色网格”85个,注重选拔网格内品行端正的党员、离退休干部等作为网格调解员,充分发挥“人熟地熟”优势,及时跟踪、对接邻里间的“小事”“难事”“烦心事”。建立矛盾调处“个案+共性”分析研判制度,通过警民恳谈会、小区议事会、物业联席会等议事机制,强化矛盾纠纷预警。积极推进长效化解机制建设,形成“纠纷发现、分析研判、化解处置、跟踪回访”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完善调解对接机制,确保矛盾纠纷“有人接”“有人调”,推动实现矛盾纠纷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撰稿:杜心雨、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