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城市党群服务中心体系建设,包公街道包河社区党委以党群服务阵地亲民化改造为切入点,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功能配置、提供便捷服务,打好“为民、亲民、利民”三张牌,有效提升群众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让服务群众“走新”更“走心”。
秉承“为民之心”,服务阵地亲民化。按照“服务区域最大化、办公面积最小化、功能设置最优化”原则,倾心打造红色驿站、生活驿站、文化驿站、健康驿站四大居民活动中心,内嵌党建活动、社区治理、协商议事、文娱教育等23个活动功能室,充分满足居民在生活、文化、养老等方面的多元化需求。围绕“康养便民”精准定位,对办事服务大厅进行升级改造,去除一半柜台式办公,将腾出的办公空间改造成家装式“居民会客厅”,设置综合志愿服务台和全民阅读角,配备医药箱、雨伞、沙发等便民设施,办事居民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个温馨的临时休憩和“充电”港湾。社区工作人员一改往日行政化、办公化的固有形象,统一佩戴“五心”工作牌,和居民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在“拉家常”式的服务过程中满足居民需求、回应居民诉求,真正做到办事群众进门悦心、等候舒心、办事省心。
做实“亲民之举”,服务内容精细化。结合星级党支部创评、小区(片区)网格精细化治理、红色小管家敲门行动等工作,广泛征集党员群众意见,编制居民需求、服务、项目“三张清单”,依托“三清单+微心愿”服务机制,借助群雁协商议事会、睦邻议事厅等议事平台,及时办好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加装电梯、增设便民停车位等民生实事。根据不同服务对象特点,由小区党支部牵头,通过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申报萤火之光、红色传声筒、咫尺温暖等为民服务项目,今年以来,开展口腔义诊、公益义卖、便民理发、法律维权等主题服务20余场,联合小区党员、群众骨干开展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等协商议事活动10次,通过项目化运作,不断提升小区居民幸福指数。
常造“利民之功”,服务管理多元化。探索构建“多元主体共治,多层协商共谋,多方联动共推”的社区治理体系,最大限度激活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党员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的内在动力,用“政之所向”回应“民之所盼”。精心打造社会组织孵化园阵地,吸引、培育诗书画院、银林摄影、艺苑剧社等20余家公益性社团组织入驻,常态化开展书画义卖、三人制篮球友谊赛、书画摄影展等文化活动,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增强辖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健全街道、部门、社区三方联动制度体系、责任体系、人力体系,强化单位共建、联建,下沉服务资源,让为民服务工作上下贯通、有依有靠,倾力打造妇女之家、儿童之家,成立“包小荷”巾帼志愿服务队,将各方力量与社区治理有效衔接。(撰稿:钱泽慧)